医械流通大整治:一个地级市立案18起!

2016-10-12

<p>9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河南省在总结借鉴先行整合地方经验并结合本省实际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出总体规划部署。</p><p>一是统一部署、整体推进。要求各地市在省政府规划部署前保持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变;在省级实施方案出台后,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整体推进制度整合工作。</p><p>二是在按照国务院要求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ldquo;六统一&rdquo;的基础上,统一医保管理体制,由人社部门管理,确保全省8000多万农村居民与1100万城镇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p><p>三是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要求2017年河南省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同时,为做好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落实,河南省还成立了省社会保障局,对省级社保经办力量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经办资源和流程,提升经办服务能力。</p><p>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兵团)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或已全面实现整合。</p>

行业干货:五大医疗器械市场钱景分析!

2016-10-12

<p><strong>一、康复市场蓝海空间巨大</strong><strong>&nbsp;</strong></p><p>康复医疗改善功能障碍,提升生活品质。康复使患者重新获得功能改善幵适应正常社会生活,是现代医学&ldquo;预防、临床治疗、康复&rdquo;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残疾人及脑血管病、肿瘤、创伤等术后患者。大量实践证明,积极的康复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提升生活品质,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需要。&nbsp;</p><p>康复是现代医学&ldquo;预防、临床治疗、康复&rdquo;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nbsp;<br /><br /><br /> 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近200亿元,人均康复费用仅15元,相比康复体系成熟的美国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人均康复费用约80美元,差距明显。</p><p>2010年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其中仅一半开设康复病区;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占全国专科医院总数的9.1%,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多半城市尚未设立专科康复医院;2012年各类医疗机极共有康复编制床位90992张,占全国卫生机极床位总数的1.73%。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8500万残疾人和3750万失能老年人中,实际获得辅助器具配置的比例仅为7.31%。&nbsp;</p><p align='center'><br />中美康复医疗差距&nbsp;</p><p>公立综合医院以两种方式介入康复医疗。一方面以医院康复科的形式开展急性期康复业务;另一方面以参与专科康复医院建设的形式积极介入急性期后康复业务。在康复医疗面临大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公立医院开始逐步进入该领域,多数选择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新医院幵重点发展康复医疗服务。此外,部分公立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卫生部2012年发布《&ldquo;十二五&rdquo;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事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其中上海市兇后有三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nbsp;</p><p>社会资本积极涌入康复医疗领域。社会资本具有资金、机制等优势,但进入康复领域仍面临病源、治疗人才和康复方案和医保对接障碍。因此社会资本也有很强动力与公立医院在病人转诊等方面合作,部分康复医疗机构同时引入海外的康复技术和设备。基于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与三级医院以紧密合作,以股权或分红权形式合作建设康复医院;与三级医院松散合作,建立长期转诊关系。</p><p>社会资本积极迚入康复医疗领域,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在解决病源方面,与综合医院建立转诊通道;在技术和设备、人才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治疗流程与技术幵合作培养康复人才;在客户定位方面,既覆盖低端医保人群又覆盖中高端人群提高盈利水平;在细分领域方面,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在未来业务拓展方面,向社区康复及长期护理领域延伸等。&nbsp;</p><p align='center'><br /> 当前康复医院发展的合适策略&nbsp;</p><p>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测算:千亿规模并不遥远,美国康复大发展的历史正在中国重现 &nbsp;</p><p>虽然目前国内康复市场规模仅约200亿元,但我们发现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推动康复医疗大发展的驱动因素正在中国发生,包括人口老年化、医保支付方式变革推动治疗医院向康复医院转诊病患、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技术进步等。&nbsp;</p><p>我们测算,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将是空间巨大的康复治疗子领域,根据每年的手术量并假设一定比例的术后病人选择康复及平均康复费用,我们测算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的市场空间分别高达400亿和180亿(详细测算见下表)。再考虑其它康复子领域,未来5-10年国内将迎来千亿康复市场规模。</p><p align='center'><br /> 康复市场规模测算&nbsp;</p><p>2011年中国卫生部提出在14个省46个城市试点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坚持&ldquo;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rdquo;理念:&nbsp;</p><p> 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以疾病急性期患者为主,立足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及时下转患者,幵承担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综合医院面临病床和服务资源扩张限制);&nbsp;n</p><p> 康复医院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即急性期后康复,提供专科化专业化康复服务;&nbsp;n</p><p> 基层医疗机极以疾病恢复期患者为主,即类似美国的LTC,为患者提供专业康复医学指导。n</p><p align='center'><br /> 中国三级康复医疗网络建设设想&nbsp;<br /><br /><br /> 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康复医疗机构间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或康复医院以管理、服务、技术等为纽带,建立紧密或松散的合作关系。&nbsp;<br /><strong><br /></strong><br /><strong>二、健康体检,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产业链延展性极强</strong><strong>&nbsp;</strong></p><p>WHO的研究表明,人类1/3的疾病是通过健康体检得到的信息反馈的,&ldquo;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dquo;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根据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我国2014年体检市场规模约为3.73亿人次,相较2009年的2.30亿人次增长了62.17%,CAGR为10.15%,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相比我国2014年人口普查总数13.68亿来说,占比仅 27.2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日本约有70%的人每年享受体检服务。&nbsp;</p><p>相比境外健康体检行业而言,局限于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及居民健康意识水平,我国专业健康体检行业起步晚,属于朝阳产业。由于行业发展原因,我国健康体检行业仍以医院等医疗机构为主,民营机构作为新兴势力,正在快速崛起。&nbsp;</p><p align='center'><br /> 按机构分类的体检市场容量&nbsp;</p><p>2002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国内专业健康体检行业不断发展,行业监管不断完善。2009年9月1日《健康体检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后,国内健康体检市场逐渐规范。2015年我国专业健康体检市场容量在164亿元,预计2016-2020年市场容量CAGR 为25%左右,到2020年达到520亿元左右,专业体检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健康体检市场前景巨大。&nbsp;</p><p align='center'><br /> 2014年到2020年专业体检市场容量(亿元)&nbsp;</p><p>健康体检机构作为连接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上游对接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中游与医院等医疗机构平行,下游直接对接体检客户。目前我国专业体检机构已逐渐呈现出服务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的明显差异,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三家公司市场占有率合计约36.2%,非连锁体检机构较多,市场集中度有较大提升空间。&nbsp;</p><p align='center'><br />专业体检市场份额&nbsp;</p><p>美年健康(002044)作为专业健康体检三巨头之一,于2015年3月25日通过重大资产云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也是目前我国A股市场唯一的专业体检上市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并购慈铭体检72.22%股仹,强强联手后的美年大健康将拥有165家体检中心,进超第二名爱康国宾的86家,迚一步巩固龙头地位。&nbsp;</p><p><strong>三、体外诊断,空间大、发展迅速的细分领域</strong><strong>&nbsp;</strong></p><p>体检行业直接面对民众,主要具有的是服务属性。而在这一检测用户健康状态的服务的背后,是多个与民众互动较少,但又极为重要的产业,其中最主要的有体外诊断和医用影像。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s, 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血液、尿液等组织及分泌物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目前临床诊断信息的80%来自体外诊断,在健康评价与疾病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nbsp;</p><p>体外诊断产品分为试剂、仪器、校准品、质控品等,其研发与生产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的融合。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包括各级医院、临检中心、体检中心、血站等,部分产品也可在普通家庭中使用。&nbsp;</p><p>根据EvaluateMedTech公布的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行业增速和市场规模预测,IVD产业位列全球各类医疗器械销售额排名第一,增速近6.1%,高于器械行业总体增速。行业总体集中度已趋于集中,罗氏、西门子、强生、雅培与贝克曼库尔特为前五大生产商,占据全球近60%的市场份额。</p><p>目前我国IVD整体市场大约360亿元,预测到2019年时将达到723亿元的规模,CAGR高达18.7%,是生物医药板块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远高于医药制造业行业平均增速。&nbsp;</p><p align='center'><br /> 中国IVD产品市场规模(亿元)&nbsp;</p><p align='center'><br /> IVD市场分支行业占比&nbsp;</p><p>从检查方式分类,IVD可以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学、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等等,其中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三项在日常医疗诊断中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中的化学发光均属于近些年兴起的新兴技术,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nbsp;</p><p align='center'><br /> IVD三大分类及应用 &nbsp;<br /><br /><br />而从检查所发生的地点,IVD又可分为检验科诊断和床边诊断(POCT)。其中检验科诊断发展时间较长,以精确化、规模化为主要目标,为检验科打造最专业的产品。床边诊断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大多追求便携化、快速化,多用于手术室、ICU、基层诊所等需要短时间获取检测结果的地点。也有针对普通人群自行使用而设计,追求实用简单易上手的床边诊断产品。&nbsp;</p><p>在A股众多IVD标的中,九强生物携手国际IVD巨头雅培、罗氏共同开拓国内外增量市场,随时间推移多项合作陆续落地,预计未来增速有望达到25-30%。在生化领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同时,公司将视野投向其他检验科项目,意图通过外延方式介入化学发光等领域,拓宽公司产品线,保障长期增长动力。&nbsp;</p><p><strong>四、医学影像,政策鼓励第三方影像平台</strong><strong>&nbsp;</strong></p><p>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的某部分,以非侵入式的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它包含医学成像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行业主要分为上游医学影像设备及耗材和下游影像诊断服务。</p><p align='center'><br /> 2012-2020年全球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亿美元)&nbsp;</p><p>医学影像同样也是全球医疗器械规模中名列前茅的细分行业。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 2013数据,全球医疗影像设备2012年达到244亿美元规模,2013年达到30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达到490亿美元的规模,2010-2020年CAGR为7%。其中到2020年中国占据12%的市场,即58.8亿美元。&nbsp;</p><p>全球市场上老牌医疗器械公司占据了超过90%的份额,其中西门子、通用电器和飞利浦排前三位,具有显著优势,被戏称为&ldquo;GPS&rdquo;。</p><p>在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跨国企业占据了75%以上的份额。我国企业在低端影像设备上基本达到大型跨国企业的水平,而在中高端市场,仍有较大差距。以MRI为例,第一梯队为飞利浦、通用电器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占据80%市场;第二梯队为华润万东、 贝斯达、鑫高益、东软医疗等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占据约15%市场份额;第三梯队为竞争力较弱的小规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据5%的市场份额。&nbsp;</p><p align='center'><br /> MRI国内市场份额&nbsp;<br /><br /><br /> 目前主流医疗影像设备包括:X线摄影系统(传统X线机和DR)、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超声诊断系统、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影像设备原理各不相同,优缺点各异,因此每种影像设备都有自己的应用场合。国内领先的影像诊断设备企业主要有上海联影、迈瑞医疗、美诺瓦、东软医疗、华润万东和深圳安科等。&nbsp;</p><p align='center'><br /> 国内主要影像设备生产商&nbsp;</p><p>A股上市华润万东(600055)是全球第二大影像产品生产制造基地,DR和MRI产品销量居市场前列,其中DR销量第一,MRI销量前三,数字胃肠诊断系统也位居国内第一。积极布局第三方影像诊断和远程医疗,与阿里健康合作的&ldquo;万里云&rdquo;在国家对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行业的政策推动下未来发展潜力巨大。&nbsp;</p><p><strong>五、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在诊断领域应用潜力巨大</strong></p><p>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以及个体行为特征等。</p><p>基因测序在预防中主要使用2大类技术:一是通过全基因测序检索一些重大疾病对应的易感基因估算患某类疾病的概率,从而针对性调节日常生活习惯来减少或延后疾病的发生;二是通过血液、唾液等途径跟踪检测基因异常或变异,在疾病潜伏期或发生早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p><p>目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产前筛查与诊断即属于第二类的应用,而肿瘤检测则根据测试目的不同分别应用易感基因检测和基因变异检测。&nbsp;</p><p align='center'><br /> 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历程&nbsp;<br /><br /><br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以及测序成本的下降,基因测序技术逐渐进入到产业化阶段。2014年之后,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习总书记批示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同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生物技术和精准医疗被列入战略性新关产业収展规划;2016年3月,&ldquo;精准医疗&rdquo;被科技部列入首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基因检测产业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基因测序行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p><p align='center'><br />基因测序产业链&nbsp;</p><p>受益于近几年基因测序市场的飞速发展,全球市场规模由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 2013年的45亿美元,CAGR为33.5%,预计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CAGR为21.1%,呈快速发展状态。目前基因测序主要应用于产前筛查和肿瘤个性化诊断,市场渗透率较低,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根据Markets&amp;Markets的预测,我国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CAGR达20%-25%,领先全球。&nbsp;</p><p align='center'><br /> 2007-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亿美元)&nbsp;<br /><br /><br />目前国内A股基因测序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达安基因(002030)、安科生物(300009)等,华大基因也已提交上市申请。其中安科生物于2015年11月收购法医DNA检测龙头中德美联正式进军基因测序行业,中德美联自主开发了全系列法医DNA检测试剂盒,同时还在重点开发第二代测序技术。</p>

医学检验设备及试剂最新动向:来自2016 全国检验医学大会调研报告

2016-10-12

<p>2016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学术年会是一年一度检验学术界顶级盛会之一,同时举办的检验设备和试剂会展也通常展示国内最新的检验技术和产品。本次大会主题是&ldquo;better tests,better care&rdquo;—检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br /><br /><br /> 大会展区参展企业100 多家,涵盖国内主要IVD 行业公司,观众参观咨询较多的是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检测设备和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以及微流控检测技术相关的POCT 检测,临床检验进一步朝着自动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br /><br /><br /> 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和展台调研的方式,对本次会议中IVD行业的一些新动向做<br /> 了统计和简单梳理。</p><p><strong>化学发光检测和全自动核酸检测已成为</strong><strong>IVD</strong><strong>行业新的突破方向</strong></p><p>本次会展,超过10 家国内厂商推出化学发光新品,积极推广全自动免疫化学发<br /> 光检测技术。除外资企业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外,上市公司包括迈克生物、安图生物、科华生物、利德曼、迪瑞医疗、丽珠试剂(丽珠集团)、万孚生物,非上市公司包括深圳新产业、北京科美、深圳亚辉龙等。<br /><br /><br /> 深圳亚辉龙公司于今年3 月推出以吖啶酯作为发光底物的直接化学发光检测<br /> 仪,是国内第一台,配套试剂已有60 款取得注册批文。迈克生物新研制的i3000 和i2000 采用吖啶酯方法,目前正在报证,预计最快也要到2017 年年中出来。<br /><br /><br /> 目前地市级二级医院目前化学发光装机的渗透率已达到80%,主要厂家都在往<br /> 三甲医院推广,看好接下来三年的化学发光行业的进口替代进程。</p><p>全自动核酸检测试剂于今年开始进入临床。博晖微流控芯片于今年4 月份取得<br /> HPV 核酸检测试剂批文,准确的说是用芯片法开展全自动核酸检测。</p><p>检验流程上加入血样后,首先自动核酸提取,然后将核酸加入到检测芯片反应孔中,将PCR 反应和芯片杂交整合到一张芯片中,每4 人份一张芯片,需要凑齐检测样本数再一起检测。<br /><br /><br /> 赛沛Cepheid 则采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自动化和生物安全性做得很好,但设备昂贵(200 万以上),目前获批注册批文仅用于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随着上市产品的增加,市场预计未来3-5 年内全自动核酸检测会是临床基因检测的主流技术。</p><p>&nbsp;</p><p><strong>微流控和高通量、自动化将成为</strong><strong>IVD</strong><strong>检测的主流技术方向</strong><br /><br /><br /> 深圳微点生物的产品在市场中比较特别,基于微流控技术检测生化和免疫指标。</p><p>mLabs 采用免疫荧光法,qLabs 采用动态电流法,相对于传统的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的POCT 产品,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大幅提高,前景比较看好。</p><p>上海透景科技依托Luminex 液相芯片平台推出了一款国产化的流式荧光检测<br /> 仪,检测速度达到4000 测试/小时,是目前最快的化学发光检测设备速度的10 倍。</p><p>透景科技已提交IPO 申请,值得关注。生化、免疫、分子诊断领域全自动检测设备在条件允许的医院,成为临床检验首选。<br /><br /><br /><strong>大公司注重全品类布局,小公司经营压力加大</strong><br /><br /><br /> 本次会议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大型IVD 厂商,全品类扩张发展趋势比较明显。<br /> 迈克生物除全自动化学发光新品外,推出两款POCT 检测产品干式免疫荧光分析仪、半自动凝血分析仪。<br /><br /><br /> 迪瑞医疗在尿检产品基础上向全生化检测产品扩张,并推出自研的全自动化学发光设备;万孚生物则在POCT 产品基础上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行业融合全品类发展趋势比较明显。</p><p>检测试剂的公司,2011 年取得酶免法批文,2014 年取得化学发光法批文,由于产品单一,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被后续获得批文的大厂挤压,新的医院拓展比较困难;同样如上海百傲,主营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产品,自2012 年来一直只有4 款产品,上半年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业绩增速下滑较快。</p><p><img width='554' height='288' src='http://www.yutuyun.com.cn/upload/img/clip_image002_0000.jpg' alt='640.webp.jpg' /></p><p><strong>关注检验一致性评价可能带来的行业整理,利好大型上市</strong><strong>IVD</strong><strong>企业</strong></p><p>本次大会主题报告题为《检验医学一致性的现状与展望》,由现任检验学会主<br /> 任委员潘柏申主任报告,对检验医学的一致性评价的动力和具体措施做了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解读。</p><p>检验一致性评价主要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和各省级临检中心开展,近5 年临检<br /> 中心开展的检验项目不断增加,参与的实验室已经覆盖全部三甲医院,评价的项目已对常规检测项目全覆盖。<br /><br /><br /> 检测结果对IVD 厂家的品牌和美誉度产生直接影响,但目前尚未对检验结果不佳的项目做行政干预。<br/>预期未来会像仿制药那样,出台检验一致性评价政策,对不能实现检测结果溯源性的项目和试剂做出行政干预,预期IVD行业大型厂商将从中受益,小公司和技术平台相对落后的公司将受影响。</p>

一文读懂2016上半年医药行业政策

2016-09-28

<p align='left'>你是否在为如何在药监局整顿药品流通秩序的行动中安全过关而烦恼;正想办法把七八月的物价专项检查应付过去;思考在&ldquo;两票制&rdquo;+&ldquo;营改增&rdquo;要求下如何升级营销管理模式;</p><p align='left'>正在为难某地的二次议价接受不接受;在挑选有价值做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在看哪个报批的品种能不撤回……</p><p align='left'>这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国家的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我们这个行业对政策依存度太高,政策法规的每一个细微调整都决定着一批企业和从业者的命运。</p><p align='left'>何况在这个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年代,行业政策层出不穷。</p><p align='left'>整理统计上半年国务院及国家部委办局层面发出的大方向文件就有24个,其中国务院9个,发改委1个、卫计委7个、人社部1个、食药监总局6个。<br /> 国务院:</p><ol><li>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li><li>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li><li>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li><li>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li><li>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li><li>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li><li>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li><li>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li><li>关于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li></ol><div></div><p align='left'>发改委:</p><ol><li>关于在全国开展药品价格专项检查的通知</li></ol><div></div><p align='left'>卫计委:</p><ol><li>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li><li>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li><li>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li><li>关于公布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的通知</li><li>关于增加上海等7省(区、市)开展综合医改试点的函</li><li>关于确定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li><li>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工作的指导意见</li></ol><div></div><p align='left'>&nbsp;</p><p align='left'>人社部:<br /> 1. 关于做好2016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p><ol><li>关于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药品电子监管有关规定的公告(2016年第40号)</li><li>公开征求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的意见</li><li>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li><li>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li><li>公开征求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有关事项的意见</li><li>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2016年第94号)</li></ol><p align='left'>在发改委物价司震动以后,发改委似乎在医改中的角色在逐渐淡化。不要忽视,其规划、监察的能力和作用从未淡去,只会加强。<br /><br /><br /> 卫计委是医改的核心部门,招标、医改城市确定、新农合支付标准的导向等影响企业的核心工作一个不落,虽说在&ldquo;两保合一&rdquo;管理权归属中暂落下风,但从其发文数量即可看出谁是中心。<br /><br /><br /> 人社部轻描淡写地发了一个城镇居民医保的文件,似乎并不用力,但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在各地已经在落实,且明确由人社部门管理,后面医保支付是重头戏,人社部如何唱好,我们拭目以待。<br /><br /><br /> 药监局似乎是改革中最为独立的部门,严格品种申报、一致性评价、流通环节规范、药品追溯系统调整,一步步向前迈进。<br /><br /><br /> 未来还会有什么迎接我们,你想知道吗?就定下心来好好研究下政策吧,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现,为你指明前路。</p><p align='left'>半年的时间,如飞刀一般,&ldquo;嗖&rdquo;地一声就不见了,留下还未回过神来的我们。树上落下几片被他划落的树叶证明他真的来过。</p><p align='left'>拾起这几篇落叶,片片都是医药行业政策名称啊。这是昨晚的梦,算噩梦吗?</p>

四川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 商业大洗牌开始!

2016-09-28

<style type='text/css'>p{ text-indent:2em;}</style><p>7月18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解决医械经营企业多、小、散、乱的情况,规范医械流通秩序。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br /><br /><br /> 两类医疗器械先行试点<br /><br /><br /> 积极开展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在部分三方物流需求强烈的市州对部分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贮存和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二类医疗器械先行开展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br /><br /><br /> 3市先行试点,每市试点企业不超2或5家<br /><br /><br /> 在成都、南充、泸州等三市先行试点,成都市试点企业不超过5家,其他2市的试点企业不超过2家,通过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向全省其他市(州)推广。<br /><br /><br /> 试点企业限量接受委托<br /><br /><br /> 取得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的企业可以接受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委托,为其提供医疗器械产品的仓储(限经营企业)和配送服务。对取得试点资格的企业,应由其所在的市(州)药监局,根据企业的条件和规模,规定各自接受委托企业的数量上限。<br /><br /><br /> 医械第三方物流企业享受政策扶持<br /><br /><br /> 为鼓励企业参与三方物流试点,支持区域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药品经营企业将药品委托第三方储存运输配送后,可减少执业药师配备数量。<br /><br /><br /> 按GSP要求严格监管<br /><br /><br /><br /> 发现储运管理存在质量风险,擅自改变或降低储运条件,违反药品GSP和医疗器械GSP中储运要求等严重问题的,应当停止配送业务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或报请省局取消其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p><p align='center'>&nbsp;</p><p><strong>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strong></p><p>为进一步提高我省药械流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便捷,推进我省药械流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p><p>现将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在2016年7月25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p><p>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邮编:610017,地址:成都市青羊区玉沙路98号,收件人:药化市场处),并在信封上注明&ldquo;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意见的修改意见&rdquo;字样。</p><p>二、通过传真方式将意见传至:028-86785793。</p><p>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ironzc@qq.com。</p><p>2016年7月18日</p><p><strong>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意见</strong><br /><strong>(征求意见稿)</strong></p><p>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局有关直属单位:</p><p>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提高我省药械流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规范药械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监管,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便捷,推进我省药械流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在前期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和互联网药械配送服务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判我省药械流通市场现状,结合国家总局、省级相关部门对药械第三方物流监管和发展的工作要求,提出我省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意见如下。</p><p><strong>一、充分认识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strong></p><p>推进药械三方物流发展,是加快全省药械流通产业发展,规范药械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局通过严格控制药械经营企业准入标准,开展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药品GSP)认证,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医疗器械GSP)等工作,淘汰了一部分经营条件差、管理不规范的药械经营企业,促进了一批药械经营企业扩大发展。但是目前我省药械经营企业多、小、散、乱的情况依然存在,现代药械流通体系还未真正形成。</p><p>加快推行药械第三方物流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改善药械流通现状、进一步规范我省药械流通秩序。对此,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监管、优化服务,充分认识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药械第三方物流监管水平。</p><p><strong>二、加强药械三方物流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strong><br /><br /> (一) 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制定落实药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业态发展。</p><p>主动加大现有大型药械流通企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对于试点三方物流服务的、加入三方物流的药械经营企业,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保障政务渠道畅通,依法审批此类事项,促进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增强我省药械流通产业发展后劲。<br /><br />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促进药械流通资源整合。全省药械第三方物流建设应当主动对接国家、省物流业发展规划,适应全省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加速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配套。</p><p>要充分利用新修订药品GSP认证和医疗器械GSP认证的倒逼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推动对医药产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企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典型企业示范引领,引导药械第三方物流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特色发展,多点支撑的医药流通经济发展新格局。</p><p>(三)深入推进药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药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各地应坚持以保障质量为目的,以监管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据现代物流理念,促进资源整合,努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现代药械流通企业,加快我省药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p><p>应根据国家总局政策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前期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出台相关准入验收标准,进一步规范好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p><p>应根据四川省医疗器械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在部分三方物流需求强烈的市州对部分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贮存和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二类医疗器械先行开展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p><p><strong>三、加快推进药械三方物流试点的有关要求</strong></p><p>(一)鼓励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技术的药械经营企业开展第三方药械储存运输配送。按照坚持标准、逐步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开展试点工作,严格按照我省药品现代物流系统验收标准(附件1)现场检查,由省审查评价中心依据验收情况开展评估,符合要求后开展试点。</p><p>除药品批发企业外,同时鼓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使用单位作为药品第三方物流&ldquo;委托方&ldquo;加入药品第三方储存运输配送试点。</p><p>(二)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由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审批准入的方式开展。在成都、南充、泸州等三市先行试点,成都市试点企业不超过5家,其他2市的试点企业不超过2家,通过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向全省其他市(州)推广。</p><p>试点市级食药监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通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制定本辖区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产品范围、试点工作要求和现场审查标准,其中现场审查标准不低于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基本技术要求(附件2),抄报省局后开展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审批工作。</p><p>(三)已经取得第三方药品储存运输配送试点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可以作为受托方企业继续运行。省内的委托方企业通过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仓库地址至受托方企业仓库地址的方式加入三方物流试点。</p><p>省外的药品生产企业可作为委托方企业,将委托品种报省局(附件3),由省局挂网公示,取得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的企业可以接受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委托,为其提供医疗器械产品的仓储(限经营企业)和配送服务。</p><p>试点企业所在市(州)局对取得试点资格的企业,应根据其条件和规模,规定接受委托企业的数量上限。</p><p>(四)委托储存、配送的药械范围要与委托方企业的经营范围相一致。接受委托的企业必须具备委托储存、配送药械特性要求的储存、配送条件。双方应签订有效的合同,合同应包括委托储存、配送药械的范围,质量责任,委托期限等内容。</p><p>为鼓励企业参与三方物流试点,支持区域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药品经营企业将药品委托第三方储存运输配送后,可减少执业药师配备数量,但不得少于一名执业药师,即质量负责人、质量机构负责人为同一执业药师。</p><p>与被委托企业同属一市的委托企业在办理新开办、变更、延续等医疗器械经营行政许可(或备案)时,经营范围涉及三方物流试点产品的部分,可不提交仓库地址的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仓库平面布局图、租赁协议等申报材料,但应提交委托储配协议。</p><p>委托方将所有经营医疗器械储存全部予以委托的,可不单独设库房,但医疗器械经营范围不得超出被委托方的经营范围。</p><p>(五)当受托方企业许可事项变更、延续、应当按照许可变更程序提出申请。符合要求的,可继续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不符合要求的,应限期整改,并暂停第三方物流业务。</p><p>委托方企业加入药械第三方物流储存采取企业自愿原则,但企业因故在加入第三方物流后拟退出时,应按照仓库地址变更程序申报,并必须达到当时执行标准的仓库条件后方可退出。委托方企业变更受托方,应按照仓库地址变更程序申报。</p><p>(六)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药械监管,促进药械第三方物流健康发展。一是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辖区内受托方企业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受托方的监管要重点检查企业储运设施设备运行情况、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委托业务变化情况。</p><p>发现储运管理存在质量风险,擅自改变或降低储运条件,违反药品GSP和医疗器械GSP中储运要求等严重问题的,应当停止配送业务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或报请省局取消其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资格。</p><p>二是在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检查等工作中,委托方企业药械贮存、配送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由受托方企业所在地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检查中发现涉及委托方企业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移交委托方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p><p>三是受托方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委托方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应当建立信息传递和协调沟通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相互通报,有效履行监管职责,避免监管盲区。</p><p>附件:1.四川省药品现代物流系统验收标准<br /> 2.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基本技术要求<br /> 3.&nbsp;委托药品储存、配送基础信息表</p><p>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r /> 2016年月 日</p><p>附件1 &nbsp; 四川省药品现代物流系统验收标准</p><p>第一条 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本标准的要求,配备药品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在组织药品物流活动的场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集成化的运作模式,做到药品储存、装卸搬运、运输配送、包装、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物流活动有机结合。</p><p>第二条 企业药品仓储作业区域(包括储存区、拣选作业区、集货配送区等)的建设规模应当与预期储存、配送能力相适应,并符合以下要求:</p><p>(一)企业的药品仓库、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及温湿度调控应当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p><p>(二)企业仓储区,其仓储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企业应配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独立冷库,冷库容积不少于500立方米。</p><p>第三条 企业的仓储区应设置由高层货架、巷道堆垛起重机(有轨堆垛机)、入出库输送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仓库管理系统及其周边设备组成,对集装单元药品入库、出库、补货、移库及盘点作业实现机械化自动存取和控制作业的自动化立体仓库。</p><p>自动化立体库的高层货架高度不低于12米、巷道堆垛起重机(有轨堆垛机)数量不少于5台、自动化立体库储存托盘货位数量不少于4000个。</p><p>第四条 企业货位存储设备应当与预期储存、配送能力相适应,并符合以下要求:</p><p>(一)高位货架。企业应当采用重型组合式货架,有效利用高度不低于8米,货架不少于4层。在仓储区,其托盘货位不少于4000个,并配备货架叉车不少于3台。药品入、出库装卸区的装卸车位数不少于15个,升降平台不少于4台。</p><p>(二)拆零拣选货架。拆零药品应以钢制货架集中存放。拆零拣选货位采用条码及精确货位系统管理,其货位不少于3000个,货位间必须有效隔离。</p><p>(三)托盘货位。整箱药品应以货架或垫板存储,精确货位系统管理。在仓储区,企业整箱存储货位总数不得少于5000个。</p><p>第五条 企业配备拣选作业设备并与预期业务规模、业务结构特点、配送能力相适应。企业应档采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DPS)、手持终端(RF)拣货系统和自动分拣机等设备进行分拣。</p><p>(一)企业采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DPS)的,电子标签数量应与拆零拣选业务相适应,能实现对每个拣选货位的操作指示</p><p>(二)移动终端设备数量不少于20台或电子标签数量不少于500枚,移动终端设备包含平板智能台车或手持终端;</p><p>(三)企业采用自动分拣机的,滑道数应当与分拣作业量及配送客户数相适应;</p><p>(四)企业应配置条码标签打印设备不少于20台。</p><p>第六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预期储存、配送能力相适应的自动输送分拣设备,并符合以下要求:</p><p>(一)自动运输分拣系统应分布在收货验收区、储存区、拣选作业区、出库复核区、集货配送区等;</p><p>(二)自动运输分拣系统能对货物进行出库、补货和集货,实现物流各作业环节自动、连线、闭合的物流传送;</p><p>(三)企业输送分拣设备总长度不低于500米。<br /> 第七条企业应当有与药品配送规模相适应的药品运输车辆,并符合以下条件:</p><p>(一)企业应自备不少于10辆密闭式的运输车辆,并统一外观标识。经营冷藏、冷冻药品的,企业还应自备不少于2辆冷藏车和不少于10个冷藏箱(保温箱)。</p><p>(二)冷藏车、冷藏箱(保温箱)应当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冷藏车还应当安装有全球定位系统。</p><p>第八条 企业信息系统与设备应当与药品物流规模相适应,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满足药品现代物流运营需要。</p><p>(一)配置仓储管理系统,应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具备对药品验收、入库、出库、退回、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实现药品入库、出库、储存、退回等仓储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p><p>企业应在仓库管理系统协同控制和管理下,库区实现条码管理,并具有药品验收、入库、上架、搬运输送、分拣、养护、出库等作业指令和数量信息显示、确认和记录功能,以及货位自动分配、自动识别、自动寻址功能。该系统具备完整、及时、准确的收集、记录、查询对相关数据功能,并可进行相关报表的统计和制作。</p><p>(二)配置运输管理系统,具备对药品运输计划、品种、数量、批号、工具、人员、过程、发货时间和到货时间及冷链药品温度进行跟踪、记录、调度、指挥功能,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p><p>(三)配置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具备对药品所有仓库温湿度实时监测及记录,符合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p><p>(四)配置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具备药品物流数据能在委托方、被委托方、承运方之间进行交换,支撑物流作业活动的开展。</p><p>(五)配置库区视频监控系统,具备对各库区药品进行视频监控,跟踪、追溯库区内药品质量管理行为过程。</p><p>(六)配置设备管理系统,具备建立设备信息库,能及时对设备缺陷及事故管<br /> 理,开展预防性维修,记录每次故障发生的情况以进行故障分析。 </p><p>(七)数据库软件、网络安全与应用安全管理软件、操作系统软件等计算机管理软件应使其与物流规模相适应,满足企业运营要求。</p><p>(八)采用条码技术扫描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识别技术,实现各作业环节自动、连续的物流传送。</p><p>(九)业务系统及所有现代化设施设备硬件操作系统必须与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p><p>(十)信息系统应当具备接受监管部门监管的条件。</p><p>第九条 企业应当配置与药品物流规模相互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满足《规范》及相关附录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p><p>(一)企业应当至少配备两台服务器,互相备份,共同执行同一服务。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其他服务器承担服务任务,实现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提供服务。</p><p>(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当有固定接入互联网的方式,企业网络出口带宽应当<br /> 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网络交换机有防病毒网关,服务器和计算机应装有防病毒软件。</p><p>(三)设置电子数据交换的信息平台,实现药品物流数据进行交换。</p><p>(四)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具备接受监管部门监管的条件。</p><p>(五)企业的数据录入、修改和保存的设备条件应能保证各类记录的原始、真实、准确、安全和可追溯。</p><p>第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中央控制室(区)。中央控制室(区)应当能对仓库温湿度监控、库区视频监控、冷藏车温度监控、设备控制以及异常状况报警功能。中央控制室(区)还应当能对配送中心实现上述功能的远程控制。</p><p>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配备备用供电设备,具备突发情况下的电力保障功能。备用供电设备功率应当能至少保障药品仓储作业区域的照明、温湿度调控、计算机服务器及中央控制室(区)正常运行。<br /><br /><br /> 附件2 &nbsp;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基本技术要求</p><p>试点局制定本辖区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现场审查标准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试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仓储及运输设施设备等进行规定,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p><p>一、应规定试点企业建立与所提供贮存、配送服务业务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操作流程和相关记录。</p><p>二、应规定试点企业配备与所提供贮存、配送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收货、查验、上架、检查、拣选、复核、包装、运输、送货等岗位的人员,并明确各岗位职责。</p><p>三、应规定试点企业配备与提供贮存、配送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必须保证其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监管部门实行开放,方便日常监管;试点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应当由仓库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组成,冷链运输医疗器械的,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还应包括冷链运输追溯系统(CCTS)。</p><p>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应能对医疗器械的贮存、配送全环节质量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对相关数据可进行收集、记录、查询,数据采集应完整、及时、准确,并可制作相关统计报表。</p><p>四、应规定试点企业具有与接受委托贮存、配送医疗械特性和规模相适应的仓储及运输设施设备,库房要相对独立,面积不低于2000平米,地面平整光滑、进行硬化处理;贮存需冷藏、冷冻保存医疗器械的,应有相适应的冷藏库。</p><p>仓储设备设施主要由入库管理设备、货物信息自动识别设备、货架系统、装卸搬运及输送设备、分拣及出库设备、环境监测及控制设备、运输车辆及设备构成;企业应建立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应具备库房温湿度监测,恒温库、冷藏库、冷冻库、冷藏车温湿度监控,一般仓储作业区视频监控,仓储设备控制以及异常状况报警功能。</p><p>贮存冷链医疗器械的企业应配备备用供电设备或采用双路供电,具备突发情况下的电力保障功能。试点企业配备的运输车辆应安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可实现对车辆运输监控,冷藏运输车辆应能够对运输医疗器械在途温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上传。</p>

医疗器械并购潮:本土与外企大比拼

2016-09-28

<style type='text/css'>p{ text-indent:2em;}</style><p>9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这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后为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的第一次部委联席会议,因此被认为具有强烈的政策信号。<br /><strong>走出去:不差钱的中国资本</strong><br /> 位于多瑙河附近的图特林根市只有三万多人口,却是整个欧洲的医疗器械制造中心,被誉为全球手术器械之都。今年4月,中国的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以不超过1000万欧元在这里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鱼跃医疗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积极收集最前沿资讯,代理高品质德国医械类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寻找海外商务合作和并购机会。<br /><br /> 与药企&ldquo;强者恒强&rdquo;的态势不同。医疗器械的产品周期短。小公司虽然没有能力和大公司在销售和研发领域正面&ldquo;硬刚&rdquo;,但是他们更容易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可以专注某一领域或某一技术,研发效率更高,更容易开发出最适用的前沿产品。而大公司为巩固市场地位,以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或者变相消灭潜在竞争者为目的的持续并购,成为了医疗器械企业赖以生存的永恒模式。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医疗器械是技术驱动的行业,龙头公司侧重市场端,研发方面&ldquo;船大难掉头&rdquo;,需保护自己的地位,避免被中小型创新公司颠覆,并购是打破产品技术分割的直接手段。高度&ldquo;碎片化&rdquo;的市场天花板效应明显,企业需要不断尝试涉足新领域。<br /> 行业的持续火爆,让中国资本&ldquo;买买买&rdquo;的手伸向了境外。近日在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举办的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鱼跃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坚表示,&ldquo;这几年国内医疗器械的并购,特别是在前期投资方面,对我们做实业出身的人来说,我觉得价格贵的比较离谱,国外很多公司和技术的固执,我觉得相对来说比中国的器械行业来说,估值甚至更合理。&rdquo;<br />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对健康点表示,&ldquo;我觉得就跟买房子一样,你觉得中国的价格高了,你就想去国外看一些同类的技术价钱低一点的,但实际上你买了外地的房子也不可能跑那里去住,最终问题还是把国外技术在中国真正的应用。&rdquo;<br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收购兼并有多火爆,普华永道今年六月份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可以一窥全豹。2015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81起医疗器械并购交易(不包括海外并购),比2014年的69起上升了17%。其中57起交易来自本土战略买家,其后是风险投资交易(12起)、私募股权交易(7起)和国外战略买家(5起)。</p><p>  在交易价值方面,超过16起交易的价值在5000万美元以上,平均交易价值达到5600万美元,这一数字比2014年高出83%之多,交易总价值为39亿美元,较上年上升了156%。</p><p>  普华永道估计,行业交易数量及交易价值均创下历史新高,背后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战略买家、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以及境外渠道。<br /> 高盛亚洲亚太医药研究主管叶霖认为,将来医疗器械行业很大的趋势就是兼并重组。在跟海外接轨程度上,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扩大海外的市场,都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正在做一个全球布局,包括进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br /> 当然,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在交着不菲的学费。陈坚就表示,第一代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从业者,&ldquo;尽管有些人英语讲的不错,但未必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能力。&rdquo;现在很多企业并购是先搞&ldquo;物理拼盘&rdquo;,但海外并购更多的还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渗透。<br /> 文化软实力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并不是耸人听闻。<br /> 2015年6月11日,停牌三个多月的三诺生物公告终止了一项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虽然其始终不愿意说出重大资产的对象是谁。不过就在此前一天,拜耳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10.22亿欧元向松下医疗集团出售包括拜安康TM系列血糖监测仪和试纸,以及拜安捷、Elite和Microlet采血设备等产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诺生物此前的并购对象就是拜耳公司的血糖仪业务。<br /> 资金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再融资解决,但三诺生物自身实力和行业地位,决定了拜耳不愿卖给这样一家中国公司。从此次并购前一年的财务数据看,三诺生物2014年年收入5.4亿元,净利润1.8亿元。而拜耳血糖仪业务2013年,仅拜安康血糖仪销售额就超过7亿欧元,再加上拜安易、拜安捷,拜耳血糖仪等,总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br /> 三诺生物为了这次并购付出的代价也不菲。公司董秘兼财务总监黄安国随后在投资者交流会议上侧面证实,拜耳公司的并购产生了近2000万的中介费,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br /> 普华永道的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且缺少成熟盈利模式的特点,该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通过并购对集中度的提升。中国企业想要迎娶心仪的美娇娘,除了钱,恐怕还得有一些别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br /><strong>沉进来:不见外的跨国公司</strong><br /> 不仅仅是中国的在走出去,跨国巨头也在加紧他们在中国的整合速度。</p><p>  2012年11月,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 (Medtronic)正式宣布完成对康辉控股(中国)公司的并购。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美敦力向康辉支付了8.16亿美元现金,这在当时成为了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一宗并购。2013年3月,为了提高在中国骨科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史赛克公司(Stryker Corp) 以7.64亿美元收购了创生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9月,柯惠医疗(Covidien)收购了常州市康迪医用吻合器有限公司。<br />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处副处长李新天对健康点表示:&ldquo;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资医疗器械的流入反而更多,很多老公司把欧洲和其他部分的生产基地迁移过来,最近两年当中,无论跨国并购还是国内并购,向我咨询的越来越多&rdquo;。<br /> 外资公司的躁动来自于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01%,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高于全球市场增速。预计到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4417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20%。<br />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中国药物洗脱支架及药涂层设备生产商目前占80%的市场销售份额,跨国公司则占20%。而在十多年前,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80%。药物洗脱支架安装在动脉内,保持血液流动畅通。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在接受健康点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趋势的变化。<br /> 美敦力首席执行长伊什拉克(Omar Ishrak)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本地市场的潜力本身以及该市场创造出的产量表明,这个市场是值得投资的,全球这样的国家为数不多。<br /> 当然,跨国公司的中国购买战略也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不再一定是整体收购,入股、创投孵化等多种方式并行不悖。<br /> 今年4月12日,先健科技从美敦力引进的生产线正式在深圳落成,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先健科技于2014年8月与美敦力签署关于心脏起博器技术转移。先健科技生产自主品牌,并面向中国市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美敦力2012年入股先健科技19%的股份。<br /> 今年1月,由苏州生物纳米园与美敦力、红杉资本共同出资建立美敦力-红杉中国医疗科技创投基金,首期募集总金额为6千万美元,主要致力于投资源自中国本土创新且产品和商业模式具备全球潜力的初创企业,也关注向中国引入海外创新企业开发的、符合中国市场独特需求的医疗科技技术和产品,并帮助他们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商业化。<br /> 苏州生物纳米园CEO庞俊勇表示,美敦力孵化器就是为了更多的是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也是筛选将什么样的技术推入中国市场的平台。<br /> 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并不避讳谈现在越来越明显的&ldquo;进口替代&rdquo;战略。他对健康点表示,其实股东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外资医疗器械商把有价值的产业链放到中国来,雇佣中国员工,产生税收,就可以变成本土公司。<br /> &ldquo;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医生和最多的病人,特别是中国独特的一些疾病,为什么我们不把总部放在中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中国作为本土市场?&rdquo;<br /> 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出去,外资企业正在沉下来,传统意义上本土公司跟外企隔开的那条楚河汉界,正在越来越模糊。</p>

巨头相继逐鹿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的下一个“蓝海”初露端倪

2016-09-28

<style type='text/css'>p{ text-indent:2em;}</style><p>据消息称,微软开发了一个能够&ldquo;消化&rdquo;每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机器学习项目Hanover。<br /> 目前,Hanover正在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Knight癌症研究所被投入使用,于自动分析研究论文中的数据以及临床试验、影像学诊断报告、电子医疗记录的基础上,以寻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药物、预测药物的有效性,并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br /> 其实,在AI+医疗的深度领域(诊断治疗),谷歌、IBM早已比微软先几步进行布局。其中,IBM更是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市场,譬如上个月,就有21家中国医院引入IBM的认知技术,以辅助癌症的诊疗。而随着科技巨头微软的此次入局,我们可以了解到,AI+医疗正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p><p> <strong> 正在进行时的</strong><strong>AI+</strong><strong>医疗</strong><br />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渐趋成熟的AI技术正逐步向&ldquo;AI+&rdquo;进行转变,医疗作为生活构造重要一环,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个关注点。而谈及当前AI+医疗的具体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机器人和机器学习两块。<br /> 在医疗领域的部署上,机器人以手术和看护为主,其中又以手术机器人&ldquo;达芬奇&rdquo;为典型代表。凭借灵活的关节、多功能的机械臂以及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处理设备,达芬奇机器人已协助医生完成了多项手术。就在近日,它还帮助医生为一名年仅20个月大、身患先天性肾脏畸形的婴儿成功进行了微创手术。<br /> 至于机器学习,除了不能做手术,它几乎可以被称为&ldquo;全能医生&rdquo;,从诊断到治疗方案一手抓。比如IBM开发的Watson Oncology系统,它能帮助医生分析临床数据,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有南加州大学开发的机器学习工具SimSensei,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抑郁症等等类似的还有很多。<br /> 此外,还有智能穿戴、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多项AI技术正在被人们引入医疗领域。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猜测,AI的下一个&ldquo;蓝海&rdquo;就是智能医疗?</p><p>  <strong>智能医疗是</strong><strong>AI</strong><strong>的下一个蓝海</strong><br /> &ldquo;AI+&rdquo;有多种可能性,但为何偏说智能医疗是AI的下一个蓝海呢?主要还是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br /> 首先就是巨头的入局以及投资者的目光走向。加上微软,目前已有4家科技巨头进入智能医疗,其余三家分别为谷歌、IBM和苹果。随着这些担当&ldquo;行业风向标&rdquo;的科技巨头的纷纷加入,哪怕项目再冷门,一直跟在他们身后的行业追随者们也会将目光投放在该领域,从而有所动作。并且,依靠着品牌知名度,非行业的普通大众也会被项目吸引一部分注意力,紧接着引起广泛热议,而这也将成为推动行业人士在特定领域内大展拳脚的一股力量。</p><p>  另外,CB Insights日前重新整理出一份医疗领域AI创业图景,统计了全球活跃其中的92家初创公司。据统计,仅仅4年的时间,人工智能医疗公司的融资交易就从2011年的10起增加到2015年的60起。参照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注重利益的投资者正将目光转向智能医疗领域,由此也说明了&ldquo;AI+医疗&rdquo;是具有前景性的。<br /> 其次就是基础技术、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微软Hanover用机器学习预测药物的有效性,并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例,在预测、制定方案之前,Hanover需要&ldquo;阅读&rdquo;大量的资料,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得出最终结果。对人类而言,大量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工作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但在云储存与云计算的帮助下,再多的数据也只是分分钟的事儿,从根本上提高诊断效率。<br /><br /> 作为&ldquo;云&rdquo;的两项最基本服务,&ldquo;云储存与云计算&rdquo;的性能已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共享服务更是在医院与医院、医生与患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数据分享让患者的诊断更为全面。<br /> 此外,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逐渐提升,作为搜集相关数据的智能手环、可实时规划最佳行驶路线的智能汽车等医疗附属硬件设施也在走向成熟(落地),进而推动了整个智能医疗产业链的成熟。当产业链成熟,也就意味着这个领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加上医疗行业的重要性以及AI技术的先进,智能医疗必将成为一个重点&ldquo;AI+&rdquo;领域。<br /><strong>结语</strong><br /> 在智能医疗领域,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介入,且受到众多投资者的一致看好,覆盖面也相对全面,整体大环境呈现出一片利好趋势。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智能医疗还处于刚刚萌芽阶段。<br /> 其实,当前智能医疗只显露冰山一角的原因还是在于项目的不成熟。像谷歌、微软等公司虽然已经公布了智能医疗项目,并已找到相关合作机构进行测试,但是,在公众、投资者还没看到结果的情况下,智能医疗还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只会以一个&ldquo;看客&rdquo;的身份围在周边。<br /> 不过,既然项目已经公布,相信结果也在不远处。并且,相比于同时受到技术和法律限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医疗显然更容易实现&ldquo;落地&rdquo;,也具备成为下一个AI&ldquo;蓝海&rdquo;的条件。</p>

两部委联合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

2016-09-21

<p style='text-indent:2em'>9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p><p style='text-indent:2em'>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协同配合,出台有力措施,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苗圩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努力开拓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新局面;二是要聚焦重点,突破瓶颈,将应用带动与技术驱动有机结合,组织企业和用户开展联合攻关,切实提高国产医疗设备的技术水平,保证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切实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p><p style='text-indent:2em'>平安证券认为,国产设备一度由于技术落后、缺乏服务意识以及曾经少数小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发生过产品以次充好的恶性事件,因此医院等用户对其缺乏信任,总体普及率处于低位。但近年来,部分有追求的高端国产医疗器械制造商技术能级有所上升,已能生产接近国际水准的设备,并且随着品牌意识服务意识的提升,逐步在市场中规得一席之地。</p><p style='text-indent:2em'>随国产医疗设备&ldquo;进口替代&rdquo;由概念渐渐成为现实,只有真正能提供优秀产品与服务的企业才会最终获得医疗机构的青睐,享受政策红利。建议持续关注优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的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有产品进入遴选目录的企业,包括:东软集团、华润万东、迪瑞医疗、科华生物、和佳股份和新华医疗。</p>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扩大 研发外包服务方兴未艾

2016-09-21

<p style='text-indent:2em'>2016年第十八届武汉秋季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今天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产品将涵盖医疗器械、诊断影像设备以及医用辅助设备材料等,为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医疗设备提供专业的采购平台,同期还将组织系列配套的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装备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p><p style='text-indent:2em'>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超5%。预计到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增至5000亿美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球医疗器械研发投入达到了248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4.2%以上。另外,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01%,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高于全球市场增速。预计到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4417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20%。</p><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医疗器械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将为医疗器械CRO业务带来增量空间。从产业链来看,医疗器械CRO属于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上游是提供医疗器械临床数据的医疗机构;下游是医疗器械生产商。医疗器械CRO行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p><p style='text-indent:2em'>目前,我国医疗器械CRO企业服务主要集中在医药研究领域,而医疗器械CRO参与者较少。机构认为,医疗器械CRO由药品领域延伸到器械领域将是一个逐步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医疗器械CRO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CRO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扩容机遇。</p><p style='text-indent:2em'>政策方面,今年7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提出重点开发数字化探测器、超导磁体、高热容量X射线管等关键部件,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等高性能诊疗设备,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另外,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使批准上市药品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p><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医疗器械新技术将快速推广和应用,为我国医疗器械CRO行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由于医疗器械CRO行业壁垒较高,下游需求趋旺,产业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具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技术、临床试验、核心实验室服务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p>

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6-09-21

<p style='text-indent:2em'>生物医药&ldquo;十三五&rdquo;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成,并将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根据规划,除了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医药、生物技术药物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干细胞、基因等前沿性生物医药技术。   生物医药&ldquo;十三五&rdquo;规划的出台,对精准医疗的发展将有重要影响。早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就明确了精准医疗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未来五年将受到重点扶持。同时,国内医疗巨大的需求现状以及外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及预防性等特征的精准医疗迎来了发展东风,将开启医疗新时代。   精准医疗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是门槛、基因测序是基础、大数据是关键,只有政策扶持解决门槛问题、基因测序技术突破夯实基础、软硬件结合解决大数据关键问题,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3月,科技部召开了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4月,卫计委和科技部进一步完善精准医疗计划并将提交国务院,该计划还有望列入国家&ldquo;十三五&rdquo;科技发展规划。   同样在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公布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政策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精准医疗基因测序领域的大力支持。未来关于精准医疗领域的政府还有望加大,行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前景较为广阔。   不过在我国,精准医疗市场基数较小,市场规模还较小,但伴随政策、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行业巨头的拉动,预计我国精准医疗增速是医药行业的2-2.5倍,2015年至2020年期间年复合增速为20%-25%。   同时,我国在医疗卫生支出呈上行的趋势,相较于医疗走在前列的美国来讲,我国医疗支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相对比例来看,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比才1.41%,而美国为17.9%。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表示,人均医疗支出与平均预期寿命成明显的正相关,为了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未来我国医疗支出有望继续上行,且空间仍较大。</p>